close

原本標題想寫下,「我是一位平庸的男同志」。

 

我曾經在GOOGLE瀏覽器上輸入「我喜歡男生怎麼辦?」

 

2019.05.24這一天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台灣也因此成為了亞洲第一個開放同性伴侶結婚的國家。

 

時間倒退10年,回到當時我15歲的時候,正值就讀國中的年紀,社會對於同志的議題並沒有如此的火熱。國中健康教育課程為了因應學生的年紀,教導了些許有關性器慢慢開始成熟後會有的改變,像是性器會開始長毛、女性開始有經血、而男性開始會有夢遺的現象,但對於同志有關的議題有也並沒有多談起,而我對於「同志」一詞也並沒有太多的理解。

 

我印象中有一位教導健康教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時,用開玩笑的方式詢問一位回答問題的同學,「你是不是喜歡男生?」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男生喜歡男生似乎是一種罪過,一種令人聞而嘲笑鄙視的罪過。爾後,老師用一種戲謔的態度模仿用雙臂夾緊身體並且高了幾度的音調說話,逗得全班大笑,並說著這是男同志普遍的習慣。我跟著周遭的人笑了,但心裡一點都不覺得好笑,反而有一種酸酸的感受,這是同志群體,當時在社會受到的歧視而沒有辦法安全的展露自己,為了隱藏、保護自己,只能隱身群體之中。

 

國中的我,沒有認為自己是一位同志,我順應社會的觀感,我知道對於大家來說,一男一女在一起並且結婚生子是「正常」的一個型態,我曾經有過喜歡的女生,曾經兩人說好要「在一起」成為男女朋友,我能感受到兩顆心試圖靠近彼此的雀躍,但同時也對於成熟男性的身體有著一種著迷,看見成熟男性的身體使我身心都有種暖流流過的溫暖,剎那間,時間之於我是靜止的,靜止的時刻,我存在於自己的幻想之間,沈迷於溫暖的肉體懷抱之中,內心隱隱地悸動

 

同儕之間的相處對於青少年來說很難,也是一環影響內心成長很大的因素,而對於尚未認同自己的「同志」青少年來說——更難。簡維萱在女人迷裡的一篇文章「親愛的你沒有錯,請做個永不為性向道歉的同性戀」之中寫下,因為當時班上的女生為他「擋煞」,否則,就差那麼一點點,他也會像葉永鋕一樣的死去,那裡所訴說的擋煞,是面對同儕以及社會的壓力,在當時那樣小小的年紀,對於自己以及社會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就突然地承受他人歧視的眼光、惡意的話語,小小的心靈,如何能夠承受生活中這樣巨大的惡意?

 

當時的我沒有這麼幸運,我從小喜歡跟女生玩在一起,不喜歡打球、打電動,因為興趣上的不同,我跟男生們隔著一段距離,因為性別上的不同,我與女生們也並不屬於同一個群體。往往課堂的分組是我最害怕的時間,很常因為沒有人接納,而等著老師開口把我「塞」進任何一個組別之中。

 

然而,屬於我的群體在哪呢?

 

我害怕和別的男生不一樣,家人擔心我長時間的跟女生玩在一起,連同行為舉止也可能像女生一樣陰柔。「娘炮」二字也曾無情惡意地攻擊在我心上,「是開玩笑的」那位說出口的同學這樣解釋。

 

從小我並不說髒話,但為了保護我自己,我壓低自己的音量,我開始說髒話,我開始想要被看的「像男生」,因為我想在這缺乏善意的社會有一點自己喘氣、活下去的空間,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小空間。

 

當時我沒有認同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該認同的是什麼。我沒有被理解的漸漸長大,偶爾看見新聞裡自己的群體,「搞gay」的群體,新聞裡播報著因為性愛毒趴而染上愛滋的男同志,「他們是因為亂搞同性戀才會得愛滋病」,家人或許看過瀏覽器裡歷史紀錄曾經搜尋過男同志相關的議題,有意無意地對我說。

 

對我來說童年是黑暗的,我在一個看不見盡頭的深淵,看不見其他人,也不知道該向誰求救,心裡很是無助。

 

照進我心裡的第一道曙光是當我遇見了我的第一任伴侶,我離開家鄉去到台中讀大學,我同系的學長,在一場學生會議中看過我一眼,而我也回看了他一眼的學長。隔了幾天,他找到了我的臉書,加了我好友,傳送一句「Hi」給我,便開啟了彼此的話題,話題斷斷續續,若有似無的情愫在談話中流淌。我們並不知道彼此都喜歡男生,最剛開始的相處談話僅僅只是彼此輕微的試探,一直到一起去看了場午夜場電影,你載我回家,而我告訴你別這麼晚騎這麼遠的路回家,因此,你留了下來。

 

我讀大學的那幾年,網路普及,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同志的約會軟體一推出,被鎖在自己孤單世界的同志們,似乎找到了一個虛擬的、能夠喘息的空間。孤單寂寞的心,似乎也找到了一處能夠藉此抒發的地方,打開軟體,也能看到原來身邊的那個誰誰誰也是同志,彼此或許不會在面前提起,但是能看見自己的群體,我想其實有一種安慰、安全的感覺。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習慣在上面放上自己的資訊,年齡、喜好、以及需要被人檢視篩選的臉照、身材照還有身高、體重。除了對於自己的不認同之外,也會害怕自己被自己的團體遺棄、嫌棄,也更害怕在自己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之下拉出櫃子。

 

在交友軟體之後伴隨而來的是面對人類內心的慾望,渴望被其他人接受、擁抱的慾望,交友軟體變得不是從朋友開始,彼此的問候開始變成慾望條件的交換「你找什麼?」成為彼此固定型態的問候。就如同周東彥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你找什麼?」來描述同志群體在交友軟體上寂寞的呢喃,但我們內心渴望的究竟是什麼呢?一場歡愉的性愛?或是一段戀人般美麗的邂逅?

 

長大後對於自己同志的身份漸漸認同了,也知道了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是喜歡同性別的人,但我依然在尋找自己的群體,我很開心能夠知道世界上有一群人跟我一樣是同志,這讓我的孤單少了很多,但也看見許多人在無盡的慾望沈淪、愛人以及被愛之間掙扎,想要愛人,卻沒有辦法克制慾望的誘惑,這讓我問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嗎?因為其他人都是這樣,我也就這樣了嗎?但我沒有,我想我心裡住著的自己沒有辦法對於這樣的生活屈服,我不願意就這樣順從,我不願屈服。

 

我很開心與你的相遇是自然的,沒有特意地使用手機軟體便能和你坦承自己的心聲、與你交往,交往的過程間有過很長一段的磨合期,彼此也因為不夠熟識,害怕對方會因為對於外界的誘惑而劈腿傷害彼此,但我想我們彼此溝通的很明白,「如果在現實中遇見別的人而想離開這段感情是沒有問題的」,可以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讓各自追求想要的人生,跟你交往了3年左右分開,但我想我們一起成長了很多,儘管最後沒有繼續在一起,但謝謝彼此曾經給彼此的時間,謝謝你給的美好還有照顧。

 

今年25歲的我,只能說是一個當的很平庸的男同志,我很開心比起以前,社會對於同志的議題接受度高了很多,儘管還是有一部分的人不能認同,但現在走在街頭上,我可以無所畏懼的牽起另一半的手走在路上,半夜沒有太多人的街上,我還能悄悄地,重重緩緩地吻在愛人唇上。

 

說自己平庸是因為不像很多數的同志朋友們因為外在打扮特別的能讓人辨識出同志的身份,沒有銀鈴般的可愛笑聲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也並沒有像某些同志朋友一般有著極多尺度全開的性經驗,我想訴說的是,自己是這樣一位平凡到不行的男同志。

 

一個很努力的想要好好爭取到自己生存一席之地的平凡人。

 

如果你問我,我喜歡男生怎麼辦?

 

我想要寫一寫這篇文章給你們也給我自己,沒事的,我還在這,如果你想哭,我還在這,我會陪你,我也認同你的存在。我知道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認同我所說的,因為我們都有彼此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跟我一樣是團體裡的少數,或許比較低調害羞並沒有發聲,但仍然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面對這殘酷的世界卻死也不想放棄的堅持。

 

我知道你不願對逆境屈服,你想要做自己,你跟我一樣,我還站在這裡,我們還站在一起。

 

或許面對世界被惡意對待時,我們都會在剎那之間被那種惡意驚嚇到,但是,冷靜下來後我們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我們確實無須道歉、低頭。

 

GOOGLE瀏覽器搜尋完了之後,我並沒有立刻地得到我要的答案,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搜尋到什麼內容,我只能回過頭硬著頭皮繼續面對自己以及人生,但是,漸漸的隨著時間過去,我們的心裡都會給自己一個滿意的解答。

-

Instagram: linklau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ta克勞斯 的頭像
    Santa克勞斯

    Santa克勞斯的部落格

    Santa克勞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